If you want to go fast, go alone. If you want to go far, go together. 台、清、交台灣國產博士, 勇闖美國工業界18年, 奮鬥美國學術界擔任UCLA教授、系主任18年。 回台灣打造「偉大大學」是他肩頭的使命, 他要與年輕人一起,為年輕人自己、為台灣開創有希望的未來。 因為他相信——同行致遠 今天,台灣需要怎樣的大學? 頂尖大學?一流大學?全球排行榜名列前茅的大學? 其實,莘莘學子更需要——「偉大大學」(Great University)! 讓他們能夠勇敢、自由地去發明未來,成為引領時代的先驅者。 在本書中,張懋中校長恢弘展現「偉大大學」的藍圖, 邀請學生、家長、老師、教育工作者一起思考與行動。 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「偉大大學」的理念,根植於他的學思歷程。在美國洛克威爾科學中心時期,兩所美國知名大學想延攬他。第一次卻因為他是台灣博士而不認可,第二次是UCLA工學院院長法蘭克.瓦贊教授(Prof. Frank Wazzan)來電詢問他的意願,當時張校長劈頭就說,自己是受台灣教育的博士。 對方聽了不解地問:「What’s wrong with Taiwan?」台灣有錯嗎? 張校長回覆:「Nothing wrong with Taiwan!」台灣沒有錯。我們不該妄自菲薄!由此開啟他進入學術與教育界的契機。 返台擔任交大校長後,他發現儘管台灣學生有許多優點,但長期「只學答、不學問」,被塑造成考試機器,不注重思辨與定義問題的能力。而產官學研各界擔憂年輕人的競爭力,移植先進國家的教育制度,卻未釐清高等教育的本質和精神,改革流於皮毛。台灣,似乎出了些問題! 唯有改變觀念,才能找到正確的做法。張校長深信大學的本質是「人」,要培育出下一代的先驅者、領導者,與其拚世界排行榜,更重要的是打造「偉大大學」。大學是一生命共同體,為真理,為年輕人、國家和世界的未來,它因此而偉大! 張懋中校長認為,「偉大大學」要能夠—— ◎辨識人才:發現學生的潛能、適性與熱情; ◎挑戰人才:給予學生挑戰,激發提升自我的能力; ◎準備人才:提供辨識與挑戰的環境,使學生成為未來世界的先驅與領導者。 他更強調,在邁向偉大大學時,ACT(行動力)不可或缺—— A是主動式教育(Active Education and Active Placement):由教學方法出發,著重學生與教授的互動式身教,以引導討論為核心的教育方法; C是跨領域(Cross-Disciplinary Research):科系與人才的跨界合作,提升團隊的研究能量; T是推動大學信託化(Trustees for Institution and Endowment):讓高等教育的經營更靈活、更有效。 張校長很喜歡一句非洲古諺:「If you want to go fast, go alone. If you want to go far, go together.」(想要走得快,自己走;想要走得遠,大家一起走。)台灣的確面臨許多難題,但挑戰並非壞事,以「飲水思源」(交大校訓)與「同行致遠」的合作精神,台灣一定能穩健前進。 【熱誠推薦】 旺宏電子總經理、欣銓科技董事長 盧志遠 廣達電腦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梁次震 政治大學校長 周行一 成功大學校長 蘇慧貞 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汎森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......